全国免费电话:
020-8938 9032

行业动态

bat365在线平台西安市发布第三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bat365在线平台西安市发布第三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原标题: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西安市发布第三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近年来,阎良区以乡村发展为重点,聚焦特色产业不强、规模不大、质效不高,上下游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农旅融合、利益联结,持续做大做强甜瓜和羊乳两大主导产业,努力树立乡村发展典范,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阎良区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大做强甜瓜和羊乳两大主导产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建成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早春甜瓜生产基地之一。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集“养、研、产、加、销”为一体的羊乳全产业链。羊乳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位居陕西第一、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甜瓜面积已稳定在6.5万亩左右,总产量突破20万吨,年产值约7亿元。阎良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甜瓜之乡、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精品瓜果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世界羊乳之都和中国羊乳基地等荣誉称号。2022年,阎良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9.5亿元,农业增加值3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6元。2023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为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阎良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22个部门和涉农街办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甜瓜、羊乳产业发展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成立了阎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阎良甜瓜品牌保卫战(2022-2023)实施意见》,全面构建甜瓜“生产体系、品牌体系、标准体系、营销体系、监管体系”。

  (二)强化政策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动能。近年来,阎良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聚焦要素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动能。出台了一系列甜瓜及羊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阎良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从用地、金融服务、科技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园区建设。如对实施育苗点建设的每个补贴10万元,对春秋大棚补助标准为5000元/亩,钢架大棚补助标准为10000元/亩,日光温室补助标准为2000元/亩。

  (三)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建基地、引龙头、调结构、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持续在研发、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上培育产业“龙头”。目前,区域内参与甜瓜、羊乳主导产业经营的企业达到30家。以百跃、秦龙、安诺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骨干的8家羊乳企业,占全省羊乳加工企业的近1/4,年设计产能10万吨以上、年产值近100亿元,羊乳加工制品占陕西省的60%以上。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1个,家庭农场45家,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4家。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研发能力。阎良区加强与西农等高校的技术合作,2006年率先成立了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先后选育早熟蜜瓜、香瓜及薄皮系列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60多个,鉴定登记甜瓜新品种2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15项,全区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了阎良区羊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百跃、秦龙羊乳研发中心。目前,以百跃、秦龙乳业为代表的阎良羊乳加工产业集群,无论在研发水平、加工工艺、装备水平,还是加工能力均处于中国乃至世界同行第一方阵。

  (五)强化农旅融合,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甜瓜产业文化和羊乳产业文化,建成了阎良甜瓜文化馆、秦龙乳业旅游园、百跃羊乳文化体验中心等。阎良甜瓜文化馆以时间为序,突出阎良甜瓜起源、产业融合、甜瓜科普等内容,以照片展板、档案资料、人机交互、场景体验为主,生动展示了甜瓜的前世今生。秦龙乳业集团作为阎良区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名片,已评为全国AAA级工业旅游景区。涵盖羊文化广场、羊乳文化展厅、世界羊乳加工样板工厂参观走廊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羊文化生态研习基地,兼具工业旅游、商业购物、休闲接待等多重功能。

  (六)强化利益联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使企业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采取“流转聘用”“服务帮带”“订单农业”和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全区羊乳企业年消耗鲜羊奶近4万吨,年需包装材料1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就业人数达12000余人,可带动奶山羊养殖户近5万户。

  (一)党委政府统筹是关键。为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统筹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重点突破,阎良区围绕相关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做到了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目标。构建“农户+合作社+加工营销”的利益联合体,显著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2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近70%的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左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0%。

  (三)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加大资金支持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农业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联动制度,形成了“项目支持+政府扶持+银行+群众自筹”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未来三年内计划投资19.83亿元。

  (四)农体地位是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多方形成合力,各方在其中承担的任务不同,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社会各界合力帮扶,具体行动需要依靠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扎根农村的农民。只有坚持农民在产业发展、产业园创建中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创建才能行稳致远。

  (五)壮大主导产业是重点。选准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才能形成一批集中度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产业。阎良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系列羊乳粉产品已经占到世界的25%,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

  (六)现代要素支撑是保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产业园聚集,引导先进生产力“出城进园入农”,形成一批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目前,全区甜瓜电商超过300家,在京东、天猫和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阎良甜瓜长期占据甜瓜类综合排名第一的位置,成功开辟东盟、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百跃羊乳”已成为中国羊乳行业领军品牌,阎良羊奶粉自有品牌35个,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来,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努力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红军长征纪念馆,引入企业共建东方嘉禾劳动教育研学基地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发展乡村休闲游,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石井街道栗峪口村,位于秦岭涝峪和栗峪之间,由栗峪口、土门、涝峪口、白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3个村民小组,744户2865人。近年来,栗峪口村依托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全面盘活乡村文化、闲置宅基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引进企业及乡创客人才,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游,打造了“土锤咖啡”、乡村会客厅、东方嘉禾Lummo营地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蔡家坡、直峪口、下庄等8号公路沿线石井片区发展精品民宿、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增加,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01万元。栗峪口村先后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市美丽党建示范村党组织、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成为网红打卡村。

  (一)依托生态优势,提升乡村发展基础。一是绘制资源“图”。自2018年底开始,栗峪口村干部利用半年时间,通过实地走访、与老干部、乡贤交流等方式,充分挖掘出了本土的绿色生态、红色人文、闲置房屋、废旧厂房等资源资产,绘制出了一张栗峪口村发展资源禀赋图。二是提升硬件“基”。坚持以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为目标,积极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先后硬化道路10余公里、安装路灯210盏、大绿围村植树7800棵、新修建小游园6个、设置景点道路标识牌23个,修建停车场3个共150车位,村内环境更加宜居、和谐。同时,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坑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弃地”变成“园林景”。三是铸牢乡村“魂”。该村依托公益文化大讲堂、甘泉书院等场所,开展国学讲授等活动,并定期举行道德评议会,组织“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向上向善向美动力,累计评选出12个“五好家庭”、36户“十星级文明户”、176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打造文明和谐乡风。

  (二)探索发展模式,打好农旅组合拳。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村内闲置农房、废旧厂房、土地等资源,每年支付村民一定租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引入企业和乡创客,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每年保底+20%分红”的模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劳动研学基地、民宿、乡村休闲游等新业态。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提供工作岗位40余个,带动全村100余人实现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赢。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户县葡萄”秦岭北麓优生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葡萄、猕猴桃作为支柱产业,引进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葡萄新品种,配备滴灌、水肥一体化、避雨等设施,发展设施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已达2000余亩,先后举办了鄠邑区“葡萄熟了”新闻发布会、葡萄采摘节等,通过明星代言、直播等活动,村集体代销售葡萄40余万斤,帮助群众增收1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盈利6万多元,让群众“量”“价”双丰收,叫响了栗峪口葡萄品牌。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队伍过境栗峪口史实,利用村内闲置办公室,完善党员生活馆、红军广场、红军小道等设施,筹资建成“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吸引省内外近60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10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学习体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已经成为栗峪口村乡村旅游的一张红色名片。三是村企共建亲子营地。引入陕旅集团和东方嘉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在村里荒地上建设出500亩的东方嘉禾Lummo营地,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学农耕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和自然探索基地,先后吸引20余万游客到村研学,自运营以来增加村内旅游收入2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三)引入优秀人才,打造新消费场景。一是打造“土锤”咖啡馆。201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王绘婷带着团队来到鄠邑区,几经辗转后,看中了栗峪口村的一处废弃石粉厂,秉承留住乡愁的建设理念,保留石粉厂中的水塔、老旧设备等,将其重新包装改造,将乡土气息和时尚元素结合,在工业元素中彰显文艺气质,打造把乡村美食和西餐融为一炉的餐饮产品引流利器,吸引西安周边市民争相打卡,让土洋结合的“土锤”咖啡成为网红打卡地,为鄠邑区引来十余万人的客流量,不光让栗峪口村“全村人都喝上咖啡”,村里的妇女也化身咖啡师,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旺季的10余人,她们调制的咖啡,被称为“老嫂子咖啡”。二是实施一批乡创项目。在王绘婷博士和他们创建的“全村人”团队精心策划及“土锤”咖啡的引流下,已经吸引阿喵、冰哥、阿哲等10余名热爱乡村的主理人,正在实施乡村机车茶饮、萌宠乐园等乡创项目,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让秦岭这一绿色生态奢侈品成为西安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来自广东美院的大学生阿喵在村里开了一家广式的阿喵茶餐厅,今年“五·一”期间都是天天游客爆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店。三是共建农文旅融合片区。栗峪口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促进了蔡家坡村、直峪口村等石井片区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等乡村游的全产业融合,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一是党建引领、村企共进是核心。积极探索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的模式,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致富创业上,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人才”等多种模式,将党组织活动重点与党员群众最关心的农村产业联系起来,打造形成“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乡村休闲游、设施农业等三大集体产业基地,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旅游引流、消费赋能是潜力。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近两年,栗峪口村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劳动研学基地,有效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乡村旅游成为主发力点。实践证明,乡村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关键在乡村是否能够提供“产销对路、供需匹配”的消费产品。栗峪口村以劳动研学为主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户外游玩的愿望,点燃了旅游市场。

  三是生态兴村、价值融合是基础。栗峪口村背靠秦岭北麓,是陕西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家城乡融合建设赋予的“国家命题”,也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时代命题”。栗峪口村在规划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乡村肌理,通过绿色基础建设让村庄可进入、可观赏,把原真生态、原乡风情、原味生活营造成为卖点,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栗峪口村的实践证明,“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不仅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四是商业逻辑、专业运营是保障。2020年以来,在改善提升村域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栗峪口村争取近300万元扶贫、文旅资金,吸引2000余万元社会资本,采取“村企”共建,“保底+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研学旅行产业,建成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期间,企业组建了一支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并与集体经济组织结成发展合伙人,形成兼顾公共属性与商业逻辑的运营机制。实践证明,政府效率优势和企业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的结合,是栗峪口村快速发展的“密码”,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五是先进理念、人才引进是关键。栗峪口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乡创客,将城市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增加现代生活的色彩,让乡村更加时尚、更具品质。

  近年来,汤峪镇立足新发展阶段,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要求,以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为发力点,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建设、区域连片打造,以“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一幅“高颜值、深内涵、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蓝田县汤峪镇位于西安市东南近郊,以温泉旅游而驰名,镇区距蓝田县城25公里,距西安市区40公里,南依秦岭山脉,西邻浐河源头,环山公路、西安外环高速穿境而过,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是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和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21年11月被确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汤峪镇以美丽村庄为基础,选定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塘子村为中心村,市级美丽乡村河东村、尖角村、汤石村、洪家寨村为重点村,高质量连片打造一个51平方公里、涵盖全镇五分之一人口的美丽村庄示范片区。片区聚焦温泉旅游核心,瞄准田园生活热点,深挖温泉康养、田园休闲、亲子娱乐、艺术体验、创意旅游、乡村文化潜力,通过规划、设施、产业、资源、旅游“六个连片”的实施路径,打造出一个“高颜值、深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有力带动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建设。

  一是高标准规划。坚持“规划立镇、温泉名镇、基础强镇、产业兴镇”的指导思想,树立“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理念,对标优质景区建设标准,着力打造蓝田县域副中心和国际化温泉旅游名镇。二是建强基础设施。以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形象为三大抓手,在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建设上久久为功,不断提升片区的综合承载力,为当地群众及往来游客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保障。三是凝聚文化内核。汤峪镇既是汉唐温泉沐浴胜地,也是关中民俗文化重镇,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保护和展示各类文化元素,利用建筑风格、城市家具、民居风貌等因地制宜展示汉唐文化、温泉文化、关中民俗文化,把美丽乡愁寄托于绿水青山,让整个片区不仅“颜值”在线,更能羁绊心灵。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发掘片区内各村的特色并加以打造。塘子村作为中心村,也是汤峪镇温泉旅游的核心村,在建设时,主要落脚点放在如何提升旅游品质方面,因此着重实施了关中特色街巷景观节点改造提升、建筑物立面改造、线缆(弱电)落地及村内主干道黑化提升项目,提升改造了景区周边的4个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新建了汤峪广场、羊洞沟儿童乐园等休闲打卡点,并扶持镇区主要的温泉酒店实施升级改造,以温泉康养为主题,为往来游客提供更优美的环境、更便捷的生活、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有力推进温泉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河东村毗邻镇区,闹中取静,因此以乡愁记忆为主题,实施了村内污水管网铺设、道路黑化提升、立面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同时在实施绿化景观节点提升改造项目时,注重保留各个时代的旧民居、老物件,通过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展示,将村庄打造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村庄。尖角村民风淳朴、班子坚强,在实施村内道路黑化提升、立面改造、绿化景观节点提升改造等项目时,注重发动群众共商共议、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建设家园,让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突出“存在感”,体会“参与感”,让村庄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把乡风文明的新思想融入家家户户。汤石村耕地面积大、科技农业发展起步早,在实施村内人居环境改造之外,更把重点放在了塑造农耕体验主题,主要依托汤苑现代农业体验园,建成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鱼蔬共生大棚、智能滴灌设施等农业产业设施,并融合农业观光、亲子体验、果蔬种植加工,打造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扮靓村庄、建强产业,让农村美起来,推动农业强起来,促进农民富起来。洪家寨村地处环山路交通咽喉,商贸餐饮产业十分发达,通过完成洪寨十字立面改造项目、街区环境提升项目、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等,以时尚街区为主题,营造浓厚商业氛围,激活了汤峪“夜经济”商圈。

  (一)“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首先在河东村圪塔打造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018年圪塔村被确定为蓝田县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019年承办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现场会,同年承办国家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场会。依靠圪塔村的成功经验,汤峪镇进一步提升“共同缔造”模式的矩阵效用,又继续高标准打造市级美丽村庄片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二)镇区带动镇域发展。依托镇区温泉度假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向镇域辐射发展,拓宽镇域发展空间,结合各村现有资源及传统优势,打造出一批能够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好项目,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从塘子村至汤峪河村打造一条农家乐集群示范带,汇集近200家农家乐,发挥山区生态旅游、观光避暑的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二是打造关中环线民宿集群。打造塘子村民宿主题街区,探索“精品民宿+温泉”的高品质民宿产业发展模式,以民宿发展推进汤峪旅游度假品质不断创新提升。三是在洪寨村环山路十字打造夜间餐饮、休闲聚集区,汇集餐厅、夜市摊点近百家,形成环山旅游公路节点上的夜间休闲娱乐节点。

  (三)建强基础完善城镇功能。按照“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下足功夫持续提升小镇建设及管理水平。一是提升小镇形象。加大投资力度完成镇区改造提升,采用石材铺设人行道、持续实施点亮工程、不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小镇形象。二是丰富城镇内涵。完成仿古文化墙建设、观音广场、大兴汤院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镇区汉唐文化特色进一步显现,城镇内涵进一步提升。三是完善城镇功能。持续增加公园、广场的建设数量,依托镇文体中心运营好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不仅满足于汤峪群众游客提供方便的生活,更能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从心灵上羁绊往来汤峪的游客。

  一是聚集产业的连片发展。美丽村庄示范片区的村庄要“统一规划、全域布局、一体建设”,综合考虑村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色,确定中心村庄,合理布设景观节点,整合资源要素,充分挖掘利用各村文化、产业和旅游等资源,更能突显规模发展的矩阵效果。

  二是促进产业的优化转型。借片区打造的良好机会,片区内的温泉酒店、民宿、农家乐、餐饮商户和农业产业园等,通过申请奖补资金,或是完成升级改造,或是融合文旅、直播等新型业态,激发出多个经济增长点,片区内产业特色愈发突出、优势愈发明显。

  三是引导产业提供就业机会。2022年度,汤峪新增市场主体216家,新建、扩建农业科技产业园3个,新增就业岗位1250个,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左右,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增长率为9%左右,各项经济指标都位于蓝田县前列。

  四是实践“共同缔造”的理念。引导群众通过投工投劳、出让空间的方式参加建设,通过募集老旧物件、挖掘村史、民史并加以展示的方式提升群众对于建设的热情和认同感,提升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群众对于家乡发展的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丰富也是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实践。

  近年来,周至县骆峪村依托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抢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以游客服务、农事体验、亲子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不断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做亮特色品牌、挖掘本土文化、链接惠农资源等方面深耕,串联起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铺就出一条条乡村振兴“幸福路”。

  骆峪村地处秦岭北麓,傥骆古道北口,距周至县15公里,是骆峪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地域面积2680亩,其中林地面积420亩。有效耕地面积1348亩,杂果面积625亩,苗木花卉548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21户1205人。主导产业以油桃、李子、苗木为主。十年前,骆峪村交通不便,生产基础条件差,群众收入来源单一,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属省定贫困村。自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迎刃而上,苦干实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把“精准”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从严从实从细抓好政策落实,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2022年人均收入达25342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8615元,农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坚持从农文旅融合发力,推进产业质效双增。近年来,骆峪村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有单一的种植模式,形成了以时令水果、猕猴桃、苗木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年产值达453万元,为全村发展休闲农业稳固了根基。同时,依托美丽村庄片区化建设,强化对村内“软”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智慧党建平台,重点打造骆峪四组30户美丽街区2条,打造绿地景观1处,村庄颜值得到极大提升;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投资325万元打造仿古街2条,美食街2条,以集装箱为主体的广场集市1处,村庄内涵进一步丰富,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引领,动员村里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自主打造经济型、舒适型民宿,从而带动全村农家乐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目前,骆峪村包装材料加工厂已建成并即将投产,百亩观光水稻种植、荷花观赏池项目正在建设中;骆峪村共有农家乐10户,民宿9家,大型饭店2个,标准间35间,日可接待游客1000人次,形成了完善的“游在骆峪村、吃住‘古骆国’”的旅游体系。

  (二)坚持从群众身边事做起,推动和美乡村落地见效。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骆峪村以“做好‘关键小事’,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服务理念,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村域特色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通畅,水泥硬化率达100%,电力、通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285盏,修建公厕5座,设置分类垃圾箱10余处。全面改造提升村入口标识、主要巷道、排水渠,先后建成古骆国文化广场、红色广场、生态停车场、文化街区及游客服务中心、美化亮化四组一条街、建设农家小院一条街等,村容村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骆峪村已成为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美丽乡村”已成为骆峪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三)坚持从文化传承入手,推动文明乡风进村入户。文化铸魂,是乡村振兴的源泉。骆峪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设立了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党建长廊、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一条街建设,大力发掘乡村底蕴,充分利用古骆国的悠久历史,开展骆国风情、乡趣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明白老人”、“孝顺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常态化组织开展了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组建了群团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生活融入、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的骆峪村,民风淳朴,家风优良,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谐,人居环境优美。

  (一)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提升。骆峪村坚持把抓基层党建有效融入乡村治理全链条,不断夯责任、建队伍、强保障,创新“织密网格、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网格长示范带头作用,形成村干部包街包户,群众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集中开会难等问题,骆峪村依托“互联网+”理念,探索打造“智慧党建”平台,通过网上平台积极开展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互动交流等活动,开通党员便捷服务“绿色通道”,有效推动“互联网+党建”工作目标,提升党建工作管理水平。

  (二)优化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骆峪村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建立“街巷长”治理机制,将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把街巷卫生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村居道路卫生、绿化美化等环境问题巡查整改职责,确保街巷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同时,结合党员活动日、“每周自清日”等活动,动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来,加快“最美街巷”创建,不断提升村容村貌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加快“农文旅”融合,聚合效应有力激发。骆峪村依托乡村资源优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蛋糕”,发挥乡村旅游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村民创业,将生态农场与农耕文化相融合,通过建设骆峪村百亩稻田观光农业项目,打造采摘垂钓、观光休闲、古骆国及倘骆古道文化等农文旅基地,提供特色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游“绿水青山”,寻“快乐老家”,品“农家美食”,学“农耕文化”,购“农家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农产”变“产品”,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下一步,骆峪村将持续加强与西旅集团合作,用足用活“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加快广场集市、白露营、美食一条街良性运营;加大吃住游娱购等要素保障力度,尽快完善相应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靓丽名片。

  近年来,灞桥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把“花园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围绕花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城郊区域乡村建设新路径,打造出了西车村、水泉子村等一批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灞桥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区内的显著特点是“大都市”与“大农村”交错并存,这种格局,一方面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裕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依托。结合这一现状,灞桥区根据发展实际和村庄地域特点,将全区76个行政村分为干净整洁村和整治示范村两类;又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历史文化等将43个整治示范村分为自然风光类、历史文化类、农旅休闲类、城郊融合类四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实施。先后有西车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及“西安市十佳美丽村庄”,西张坡村、龙湾村、水泉子村被评为“西安市最美乡村”。

  (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村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花园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聘请资质优良、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踏勘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各村基础设施实际,突出公众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重点提升,形成切合农村实际的设计。二是注重生态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花园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 的“原色”。三是突出文化内涵。依托白鹿原的区位优势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对灞桥历史遗迹、人文典故、民间习俗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整体设计,整合利用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乡村书屋等耕读文化传承基地,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灞桥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花园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区政府专项投入2.3亿元奖补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花园乡村建设,解决了以往资金投入分散、绩效偏低的问题。同时,结合项目验收评价、工作绩效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资金向工作推进快、工作质量高的街道、村组倾斜,充分调动“比学赶超”积极性,确保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完成了43个美丽示范村道路路面改造提升工作,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完成了村庄景观设施建设和房屋外立面整治工作等。二是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在水泉子村实施了乡村油路、公厕、停车场等一批“吃、住、行、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花园乡村”与旅游景区的衔接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使“花园乡村”旅游、文化、自然等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强化村庄整治。围绕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的“村庄清洁”工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清洁、村庄绿化等工程,确保道路干净、河渠畅通、院落清洁。

  (三)在产业发展上注重联动耦合。注重新型农村业态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布局经营,加快推动“花园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一是做实“产业集聚”的文章。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个、建成国家级果业标准园3个、首批市级十佳休闲农业园区2个、培育“神鹿原”、“白鹿原”等农产品商标16个;二是做优“接二连三”的文章。依托交通优势,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社会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先后建成鲸鱼沟生态景区、樱桃采摘观赏园、麦草人农业公园等,形成了以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鲸鱼沟生态景区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格局。积极打造白鹿原樱桃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等节庆农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旅游服务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了农旅融合、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格局,加快了农业 “接二连三”发展。三是做好“借船出海”的文章。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鼓励农户开展微信电子商务,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商务+农村”的发展模式,让农民触“网”创业,让“灞桥葡萄”“灞桥樱桃”这一优质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走向全国,提高美丽乡村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四)在乡村文明建设上注重价值和合。重视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注重发挥文化对教育人民、促进和谐的作用,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乡村发展新路子。一是强化文化底蕴。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花园乡村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围绕半坡遗址渔猎耕种尽显的先民智慧、汉文帝“亲尝汤药”成就的古今孝贤佳话、“灞柳飞雪”演绎的隋唐情怀成就的今日盛景,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化知识,打造成文化墙,传承民族文化,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成辉,更加激发村民尊老敬老、热爱美好家园的热情,进一步赋予“花园乡村”文化内涵。二是筑浓乡风文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级治理、风气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村民守规矩、知荣辱、讲道德,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在构建和睦邻里关系、化解各类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有效遏制村内歪风邪气、群体性封建迷信活动。

  (一)规划引领是前提。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花园乡村规划,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以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经济规律和顺应农愿为基本原则,在充分征求村组、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合理规划;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着力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理念更新是关键。花园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花园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示范一点、带动一片;另一方面要培养“村体”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村民宣传和发动起来,提高其参与花园乡村建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三)产业支撑是基础。“花园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打造农村建设升级版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并拓展赏花、采果等体验式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档次,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推动现代农业园区、绿色产品基地建设,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成为花园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四)机制健全是支撑。花园乡村建设,一半靠建设,一半靠管理,只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成果才能实现永续发展,群众才能够长期受益。首先是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先后制定了花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创建、考核、验收标准及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把花园乡村建设纳入对相关部门和街道办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明确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其次是抓好资源整合,夯实区、街、村干部联系的建设制度,由联系领导牵头推动资金和项目整合,建设办公室积极发挥作用,联动推进,实现面上统筹推进、线上解决问题、点上办好实事,重点做好村级“一事一议”,清洁村庄等建设与整治示范村相结合,形成集成效应。

  近年来,灞桥区以农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整治为切入口,规范农村“三资”监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效显著。2022年度灞桥区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达到1.36亿元,分红0.4028亿元,年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3个,全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益空壳村、薄弱村双清零。

  (一)广泛调研,统筹谋划。灞桥区纪委监委会同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到街村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农村集体“三资”合同的具体情况、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统筹谋划专项整治的范围、方法步骤、具体方式等。

  (二)反复推敲,制定方案。根据前期调研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起草了工作方案初稿,征求了相关部门以及各街道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正式工作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全面拉开合同整治工作。

  (三)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在工作推进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提炼出了“12345”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农村三资合同清理整治“灞桥模式”。

  “1”就是“紧盯一个目标”,即构建“主体清晰、程序合法、内容规范、执行有序、监管严格”的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体系。

  “2”就是合同清理工作要“把握两个原则”。即一是坚持依法依规,把法律政策要求贯穿始终。二是坚持公正,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决策权交给群众。

  “3”就是合同清理工作“坚持联动”。在区级层面,灞桥区纪委监委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具体落实,相关部门配合,联合办公,协同推进。在街道层面,成立工作专班,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科室协作,有序推进。在村级层面,成立由村“两委”干部、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工作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5”就是采取五项举措巩固整治成果。即:一是规范村集体议事决策程序,明确集体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二是全面实施村民委员会与经济合作社财务会计分账管理,推行“组账社管、社账街管”机制;三是加强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三化”平台建设;五是充实基层农经工作队伍,满足当前农经工作需要。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的复杂性、敏感性,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路径,工作中狠抓四个重点环节。

  (一)排查收集。紧抓三个着力点:一是发布公告,广泛宣传。区纪委监委督促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加大宣传力度,逐村张贴专项整治公告,公开专项整治工作流程,明确整治重点、范围、时限,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发动群众,积极提供合同线索,安排专人收集上报。二是公开承诺,解除顾虑。明确“以整改纠错为主”的工作原则,公开承诺对按要求时间节点积极配合整治的,不作为问题线索查处。三是跟进督导,应收尽收。区纪委监委和农业农村局对排查收集情况持续跟进督导检查,压实街道、村党支部责任,签订合同收集无遗漏承诺书,确保合同应收尽收。

  (二)集中审核。制定符合法规政策、具有操作性的审核要点,细化问题合同的判断标准,紧盯合同审核四个要素,采取集中办公,联合审核方式,对全区排查收集的合同进行集中联审。一是内容合法性审核。区司法局牵头审核合同主体资格、内容约定、法定期限、形式要件等方面内容,出具审核意见;二是价格合理性审核。区行政审批局牵头组建专业评估团队,通过市场调查、询价比对、查阅资料等方式,将合同分别按照商业、住宅、办公、工业等资产性质、时间段和区间及合同价款有无递增情况进行分类,对合同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估;三是程序合规性审核。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工作要求,制定详细审核要点,细化各时间段的问题判定标准,对集体合同签订的议事决策、批准备案等程序合规性进行审核;四是合同执行情况审核。区审计局牵头,对每份合同约定价款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从中发现是否存在收款金额不一致、履行不到位等问题。

  (三)整改纠错。推行“四个明确、三项机制”。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整改原则。即由易到难,以点带面;依法依规,公平合理;一案一策,不拘一格;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稳慎推进,防范风险五项原则。二是明确整改时限。由街道统筹安排协调,把握时限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就事论事,压实村级组织责任,有序进行整改。三是明确整改方法。对合同存在的问题从合法性、合同执行、价款合理性、合规性、其他等五个方面梳理了17类具体问题,提出了规范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指导帮助街村进行整改纠错。四是明确整改步骤。指导村集体按照村组研判、双方协商、村组决策、签订合同、备案存档五个步骤和程序,有效开展整改,形成工作闭环。三项机制:一是夯实责任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压实街道党工委的属地监管责任、村(社区)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村党支部的第一责任。二是会商研判机制,对政策不明晰的合同,区纪委监委、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推进协调会,组织司法局、资规灞桥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会商研判,一对一地提出整改意见。三是督导推进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推进会、听取工作汇报,不定期督导检查,每周通报等方式,督促相关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展。

  (四)建章立制。本着“整治以前、规范以后”的原则,灞桥区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先后出台了灞桥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了农用地流转、房屋出租、场地经营等14类规范性合同范本。

  (一)规范合同清理整治过程。对排查收集的合同按照街村逐份进行编号,扫描成电子档案,全区统一制式表格,从工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清理整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形成纸质、电子两套合同清理整治工作档案。

  (二)统一合同整改纠错标准。评判合同清理整治效果看三个标准: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村集体收益情况、合同整治后的资料完备情况,纠错后的合同资料包括:原始合同、区级审核意见表、村集体整治方案、村级组织决策过程的会议记录、公示资料、新签订的合同或者补充协议、变更说明、合同价款往来作证资料、合同双方的资质资料、街道对整治结果的审核意见等10余项佐证材料。

  (三)加强合同后续监督管理。运用陕西省农村集体“三资三化”银农直连平台系统,开发增加合同监控模块,将本次整治的合同全部录入系统监管。明确集体所有合同价款结算必须电子转账、汇入村集体唯一账号,杜绝集体收入“体外循环”“坐收坐支”“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村集体财务支出实行“五档两级”审批报账。

  (四)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新模式。一是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服务体系,通过“政企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健全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区、街、村社互联互通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二是构建融合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会计核算、股权管理、合同管理、流程管理、报表分析、预警提醒、网络公开、银农直连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开发应用手机APP和网络投票系统。三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全流程监管。运用陕西农村集体三资三化银农直连网络系统,通过“网报支付”功能,实现了集体财务线上审批支付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对农村集体资产“一网监控”的闭环监管。

  清理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灞桥区以合同清理整治为契机,组织村集体再次盘点了集体资产资源,策划包装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收回再发包。对于因合同乙方主体资格灭失、不能继续履行合同等原因占有集体资产资源的,指导村集体收回,由村集体重新发包再利用。二是低效再提升。引导村集体对低效使用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提升改造,增加集体收益。三是盘活再利用。对集体闲置资源资产,组织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绘制闲置资源分布图,安排区农投公司对闲置资产资源进行项目策划包装、因地制宜带动村集体开发利用。四是发展再提升。整合各级扶持资金,策划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截至5月底,灞桥区共收集合同2262份,审核出问题合同1790份,完成整改合同1720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836万元,增加合同年收益1116万元。通过农村集体“三资”合同清理整治,厘清了村资产、资源年收益等“家底”,减少了群众疑虑,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通过整治,有效遏制了集体资产的继续流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明显增加,群众从中切实获益。通过整治,有效化解了前后任干部之间的矛盾,减轻了街道调解基层矛盾的负担。专项整治的过程,也是一次党纪法规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过程,街道、村干部对处理集体事务的具体规定和工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知,依规依纪依法干事的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高陵区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让农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红利。

  2020年9月,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西安市高陵区作为陕西省4个试点县之一,承担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高陵区承担试点任务以来,聚焦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改革底线,积极破解农村宅基地改革制度缺少、主体不清、机制不活等问题,以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为目标,牢牢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以“两完善、两健全、五探索”为统领,以“问题导向、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总结出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制度创新成果。

  (一)坚持制度先行,做到先立后破。严格遵循规划先行、集体主导、成员取得、一户一宅、标准控制、依法审批的原则,系统架构宅基地改革的制度体系,建立了共享村落“1+4”制度体系(1个实施方案+4个意见),出台《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暂行办法》《西安市高陵区“三权”整体转让指导意见》《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为基层探索提供指引,为群众办事明确流程,为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筑牢基础,为改革画好“路线图”。

  (二)发挥“作用”,汇聚改革合力。一是发挥区级主导作用。依托大西安北跨战略推进的发展机遇,坚持高位推进,成立由高陵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城市发展和宅基地改革,以农村改革为“开放高陵”增加新动能。二是发挥街道主责作用。组建7个专项工作小组,成立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机构内部联动运行”的审批管理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同轴共转、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宅基地制度管理与改革工作,确保审批工作有人抓、专人管、管到位。三是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建立了86个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兼任宅基地协管员,参与农村宅基地和建房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村宅基地和建房申请审查工作台账,扣好宅基地审批工作的“第一粒纽扣”,确保农村宅基地分配使用公开、公平、公正。

  (三)坚持稳慎推进,夯实改革根基。一是“建系统”让宅基地管理数字化。建立了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标准化的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区、街道、村、组四级宅基地台账,完成全区5.5万宗宅基地的基础信息调查数据录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区农村宅基地的家底基数,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数字化管理目标。二是“编规划”让宅基地布局合理化。编制《高陵区空间战略规划》,将全区86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等三类,完成了全区8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张卜街道张家村、南郭村、贾蔡村、韩家村、杏王村,通远街道通远村等行政村的实用性规划试点,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三是“引外脑”让宅改思路开放化。聘请西北政法学院“长江学者”韩松和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董顺利两名专家作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政策顾问,为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宅改优秀经验做法,拓展思路,切实感受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四是“多途径”让宅基地流转便捷化。依托区街村交易体系,统一推介有出租意向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信息并组织交易,充分运用VR、直播等新技术公布房源信息和出租交易信息,展示“共享村落”房源库,破解承租人“看房难”等问题,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更加便捷高效顺畅。目前,盘活闲置宅基地累计交易123宗收益503万元。

  (一)探索了张卜街道韩家村“聚集提升城郊融合”模式。以韩家村整村提升改造项目为抓手,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积极整合农村资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宅基地整村退出模式,按照标准建设宅院和多层住宅,节余270亩集体建设用地,破解了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多占超占”等难题。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项目实施后预留的集体建设用地,运用市场化操作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民宿、农旅、电商等新型农业项目,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着力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改到群众“心坎上”,争取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二)探索形成了张卜街道张家村、南郭村的“零散出租”模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作用,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委托书》,全权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对外出租,代表农户进行各种交易活动,并规定出租收益按照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9:1的比例分配,保障了农户的收益权,体现了宅基地所有权。

  (三)探索形成了通远街道东张市村、张卜街道贾蔡村的“村集体自主盘活”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村内一宗闲置的宅基地来发展农家乐,吸引更多外来客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在希望沃土上孕育出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四)探索形成了张卜街道庙西村、耿镇街道虎家村、鹿苑街道草王村的“内部盘活”模式。农村集体将农户在第一轮宅改时退还的闲置宅基地及农房,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分配给持有宅基地批复但没有实际取得宅基地的农户。宅基地一般按照无偿划拨的原则进行,农房及附着物按照有偿的原则进行分配。农户获得了宅基地“内部盘活”《农村产权交易鉴证书》,也终于分配到了宅基地,村里的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集体多了一笔收入。

  (五)探索形成了耿镇街道周家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社会资本”模式。耿镇街道周家村自发组织17户农户,将宅基地闲置的部分分割出来,与社会资本合作建房开展民宿经营,成立陕西圣彩置业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15%,每户农户增收10万元,打造共享村落,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目前已合作建成7栋独立民宿。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基层党组织,靠好的带头人。带头人要怎么抓?近年来,阎良区纵深改革探索,接续总结提升,在“三问三看三比”“开门一件事”等载体基础上,优化建立基层党组织“1+1”党建订单责任制(即:问题整改订单+亮点实绩订单),通过构建“点单赋责、亮单督责、评单比责、考单兑责”闭环,持续强化“头雁效应”,形成了“头雁引领、群雁高飞”的良好格局,真正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核心。

  一是基层工作实践的启示。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实践证明,抓住“关键少数”,主体责任才能有效落实,资源要素才能有效聚集,重点工作才能有力推进。习总强调:抓党建必须抓责任制,抓责任制必须抓责任人,抓责任人必须抓第一责任人。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当前,阎良区各村党组织全部兼任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唯一的带头人,一人强则全村强、一人弱则全村弱,带头人队伍活力高不高、能力强不强,关系着乡村振兴能否高质量推进。

  三是破解问题短板的需要。一方面,农村事务愈加繁重,有的干部疲于完成下派任务,开拓创新较少,忙忙碌碌一整年,村子还是老样子;另一方面,一定程度存在抓党建专注度不够、抓问题整改“走过场”的情况,亟需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

  四是队伍提档升级的需要。近年来,阎良区聚焦“规范强管、载体促行、保障提速、考核加压”,系统建立了村干部实绩化管理体系,整体提升了队伍建设质量。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载体是从想到干再到干成的媒介,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催化剂”,必须建好用好载体,实现责任向成效的高质量转化。

  基层党组织“1+1”党建订单责任制旨在聚焦惠民实事办理,通过构建“赋责-督责-比责-兑责”相贯通的闭环载体,巩固加强“抓、抓”工作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党建责任落地、问题整改见效、项目创新突破,实现补短板强弱项、挖亮点树品牌“两手抓、两过硬”。

  一是“点单”赋责,理思路明职责定目标。“点单”点的是方向,传导的是责任与压力,本质是倒逼基层党组织“站起来、动起来”。每年年初,聚焦抓党建述职评议点评问题、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日常工作暴露问题、党员群众反映问题,分级下发“问题整改订单”;结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通过主动申报和上级党组织点选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亮点实绩订单”。2022年,通过精挑细选,共向全区80名街、村党组织下发160项党建订单,为街、村年度工作理清了思路、确定了目标、明确了重点,带动街、村集中人力资源补短板创亮点。千头万绪工作,订单一线项党建订单成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坚实载体。

  二是“亮单”督责,亮担当强监督促落实。“亮单”亮的是担当,在党员群众监督下,推动基层党组织从被动前进向主动有为转变。党建订单下发后,分节点制定计划、细化措施、明确责任,依托党员大会、“三务”公开栏等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配套建立组织部督查、街道党工委督导、“五老群众会”督促联动机制,对基层党组织党建订单办理情况,组织部适时抽查并在每月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调度;街道全程指导推进,为干的快的鼓励、干得慢的鼓劲,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五老群众会”及时收集反映群众意见并督促党建订单办理进度,切实向基层党组织给足压力,确保“说到做到”。同时,在“阎良组工”公众号开设专栏,对“1+1”党建订单办理情况、经验做法等进行宣传,先后推发信息15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是“评单”比责,比进度学经验激活力。“评单”评的是实效,抓住不服输的劲头,推动党组织在观摩评比中互学互鉴,在打榜排名中奋勇争先。每季度,以街道为单位组织召开“比武打擂”、观摩评比等活动,通过党组织互评、街道相关负责同志点评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比进度、比措施、比实绩、比特色等为内容进行打分排名;每半年,在街道“比武打擂”的基础上,推荐优秀代表参与区级层面“比武打擂”,区委组织部带队,组织各街道相关负责同志逐街逐村实地观摩,面向街、村两级“1+1”党建订单责任制落实推进情况,听经验、问措施、看实效,对党建订单办理情况进行分级排名,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活力、丰富干事创业的办法思路。2022年以来,区、街两级累计开展“比武打擂”、观摩评比等活动22场次,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考单”兑责,看成效排名次论奖惩。“考单”考的是实绩,在考鉴中兑现承诺、识人用人、奖优罚劣,真正树立起实干导向。每年底,综合“比武打擂”、观摩评比、打分排名等情况,对基层党组织“1+1”党建订单完成情况进行分级评估,评估排名结果分别作为党工委年度考核、晋升职级、提拔使用,基层党组织绩效分配、评先评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招录推荐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对评估确定的优秀基层党组织,纳入“担当作为好支书”评选优先候选人,并为优秀订单项目发放经费补贴。2021年为评选出的6个“一、二、三类项目”发放经费补贴2.9万元。

  加强“抓、抓”,核心在机制、导向在实干、重点在长效。基层党组织“1+1”党建订单责任制,顺应基层实际要求,进一步压实了责任、树立了导向、调动了、凝聚了合力、促进了事业,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成为了氛围和习惯。党员网、陕西先锋、陕西党建网等中省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一是抓住了基层工作的核心,乡村振兴更加条分缕析。乡村振兴事业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组织是根本的“顶梁柱”。推行“1+1”党建订单责任制以来,阎良区抓基层工作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抓手,通过压紧夯实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体系更加完善、秩序更加井然,形成了上行下效、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订单派下去,年度工作就有了目标、有了重点、有了压力,促进抓创新、抓亮点、抓突破的精力、资金、资源更加集中。武屯街道新庄村在“1+1”党建订单带动下,党支部冲锋在前,工作模式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变为集中火力攻坚,推动停滞已久的新阵地建成投用,投资500万元完成水库沿岸景观化改造,村庄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抓好党组织就掌握了乡村振兴的“密码”,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二是贯通了责任传导的链条,工作运行更加畅通高效。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责任就会落空,就会空转。阎良区推行“1+1”党建订单责任制,“点单赋责、亮单督责、评单比责、考单兑责”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年初点题、年中推进、年底问效,全链条跟踪督办,部署到落实再到结果运用形成了“闭环”,基层党组织落实责任的意识和质效显著提升。北冯村党支部聚焦党建订单办理,依托百年相枣林、石川河等资源,积极引进企业,投资6500万元联合打造乡村振兴农旅融合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北冯村强大的经济增长极,村民生活有了更加美好的盼头。“跟着走,生活有奔头”,讲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也是对“1+1”党建定单责任制的生动注脚。

  三是提振了干事创业的士气,真抓实干更加动力充沛。“比武打擂”让上了“红榜”有荣誉有奖励,上了“黑榜”丢里子也丢面子,激发了党组织奋勇争先的劲头;观摩评比帮助党组织开拓了视野、强化了弱项、提升了本领,树品牌创亮点有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奖优罚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树立了实干实绩的干事创业导向。关山街道康桥村是2021年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在“1+1”党建订单责任制推动下,党支部带领班子制定规划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奋力实干,先后争取实施新阵地建设、5G智慧牧场、美丽乡村连片打造、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等项目,实现了后进变先进的华美蝶变。“1+1”党建订单责任制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临潼区相桥街道神东村积极探索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345”工作模式,打造强村富民新样板,对全区破除发展瓶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神东村隶属临潼区相桥街道,地处关中环线北侧,西临阎良,东临渭南,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527户2032人,党员74名,耕地3577亩。近年来,神东村立足党建强、位置优、产业旺、文化兴等优势,抢抓机遇,探索出了“2345”工作模式,通过筑牢组织堡垒共建基石、打造强村富民共富样板、健全多元支撑共治体系、构建发展成果共享格局,凝聚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蹚出一条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经验做法先后7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聚焦报道。

  (一)“两项行动”凝心聚力,筑牢组织堡垒共建基石。开展“雁阵领航”行动。聚焦班子建强,在发挥头雁作用的同时,积极构建“群雁共舞”格局。通过好中选优“留”、就地取材“选”、广开门路“引”等多种方式,引导“四类人员”进“两委”班子。党支部兼村委会主任王现武为省十佳职业农民、省劳动模范、致富能手,班子成员中有退役军人1名,大学生2名。聚焦作用发挥,建立村干部“承诺践诺评诺”机制,通过向群众承诺、请群众监督、让群众评议,精心打造一支勇毅前行的干部队伍。

  开展“组织力倍增”行动。着眼实战化需要,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前往全国文明村王家砭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金米村实地观摩,对标对表,汲取先进发展理念,提升带富致富能力;落实村干部补贴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奖励暂行办法,及时给村组干部兑现奖励,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能;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建立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便民服务、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中心”,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每年单列1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党建工作,坚决夯实战斗堡垒。

  (二)“三个渠道”造血赋能,打造强村富民共富样板。“支部带头”探索特色产业示范新模式。依托富硒地质和银桥乳业发源地两大优势,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模式,由13名村干部、党员先试先行,带领村民因地制宜打造果蔬、奶畜、苗木花卉“三个基地”,形成集特色种植、体验观光、品尝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村企共建”激发集体经济壮大新活力。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引导全村52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先后在鼎丰农业现代产业园、优森园林育苗基地、天惠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入股,发挥集体股权带动作用,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村村联建”开拓“飞地抱团发展”新路径。与“中国苹果第一村”延安市洛川县阿寺村“异地联建”,在阿寺村承包200亩地共建苹果种植基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配套投入300万建成千吨级冷藏库,打造“生产+存储+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长极”。

  (三)“四项机制”深度耦合,健全多元支撑共治体系。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以全科网格为依托,把全村7个小组划分26个网格,按照“1+3+N”模式,将在村党员全部纳入网格,发挥所长、认岗领责,在网格内统筹开展治理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

  深化“双组共建”机制。坚持以党小组、村民小组为乡村治理基本单元开展“双组共建”,推动6个党小组长兼任村民小组长,通过“微组织”“微生活”“微嵌入”“微治理”的四微机制,将党的领导嵌入村组服务治理全过程、最末端。

  实行“积分制管理”机制。制定《公益劳动管理办法》,将村民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管护、孤寡老人照料等公益活动情况实行积分制管理,与年终集体分红挂钩,引导村动参与村庄建设管理,将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

  倡树“文化润乡”机制。发挥传统文化浸润作用,以讲好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家乡故事为依托,常态化开展“美丽人家”、“ 星级文明户”、“ 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用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忠孝廉洁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四)“五项实措”发力,构建发展成果共享格局。开办“幸福大食堂”。村民们只需花费5元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热乎饭,并结合农村空巢、留守老人年龄情况给予补贴,消除了在外子女的后顾之忧,有效解决了特殊人群“吃饭难”问题。

  设立“大病救助基金”。设立20万元的“大病救助基金”,对村民享受新农合和大病救助报销后的剩余部分进行再补助,缓减村民大病就医负担,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贵”问题。

  实施惠民饮水工程。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村民小组安装一台大型净化水设备,村集体负责日常维护,为村民提供24小时洁净饮用水,解决了村民高品质生活“饮水难”问题。

  开展“数字智慧乡村”建设。与广电达成服务协议,在全村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建成“神东村5G数字乡村平台”,植入“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居民养老、平安建设”等模块,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组织功能更加凸显,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村级党组织“两个作用”发挥日益显著,带动各类村级组织积极联动,“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形成了村干部示范带领共谋发展、群众信服支持共促振兴的浓厚氛围。2022年1月,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连夜蒸13000个花卷馍捐助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资讯等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二)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收益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入股合作、发包租赁等方式创收增益,村集体经济资产达到3500万元,饲养奶牛、肉牛1000。

Copyright © 2014-2023 bat365(中国)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 App Store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97699号-1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地址:bat365在线平台天朝天堂路99号 电话:020-8938 9032 传真:+020-8938 9032

手机:189-3390-4481 联系人:山哥